• 李永豐:用藝術儲值創意 孵出自己的賈伯斯
  • 2017/11/11 李永豐/蘋果日報
  • 今年夏天在歐洲雙年展現場,我看到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,在老師的帶領下,安靜的參觀表演。德國政府規定,小學生每年要寫一篇戲劇觀賞報告,法國政府也將佔地上百公頃的公園釋放,增加兒童的遊戲空間。在全球化的競爭下,各國都極力在培養下一代的美學與創意力,孵化未來國力。

    看到歐洲小孩被政府悉心呵護,想起小時候被藝術孵化的過程。

    3歲時,在媽媽背巾裏參加「廟口擂台」,那是第一次舞台經驗,雖然還不太會講話,但台上阿爸那一首《離別的月台票》至今仍印腦海。

    13歲時,在堂哥的紅瓦厝第一次聽馬勒交響曲,一堆小孩赤足蹲在黑膠唱盤前,鴨子聽雷「喔,這是法國號?」「為什麼大提琴聲音是這時候加入?」

    藝術是一顆奇妙的種子,落在小孩心底,何時發芽?長出什麼花來?

    直到20多歲讀北藝大時,首度在國家劇院執導音樂劇與交響樂團合作的《彼德與狼》;當時國外指揮家很驚訝我對古典音樂精準掌握,以為我出身音樂世家,豈知我嘉義過溝老家,至今仍是「魚塭與荒田一片」。

    自己在資源貧瘠的鄉下長大,更能深刻體會,豐饒的想像力與無限的創意力,才是底層脫離貧窮與開創視野的階梯。

    於是紙風車致力彌平城鄉的藝術落差,2006年號召「陪孩子踏上藝術的第一哩路」,發起「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」與進行中的「三六八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」,這11年走遍台灣鄉鎮戶外演出,經常有年輕父母靠近說:「什麼時候再來?」「好想進劇場看一場表演!」年輕父母想讓下一代具有豐富的記憶與美學視野,卻因經濟考量,無法進劇場觀看,讓孩子短暫童年跟藝術,擦身而過。

    我常覺得,藝術團體不僅是「舞台表演者」,更應該是積極的「社會斡旋者」,把藝術實踐當作思索未來的方式。因此,紙風車近期把兒童藝術人權的觀念,從戶外帶回劇場,推出了「紙風車藝術待用券」。

    這個構想,緣起於,歐洲在100多年前經濟蕭條年代,首度出現「咖啡待用券」,客戶在咖啡廳消費後,會多付一杯價錢,留給需要者飲用。

    同一時間,台灣各地也擺上奉茶,讓出外奔波的人,解渴、歇喘再上路。

    這些來自陌生人的打氣,在匱乏的時代發揮了支撐的力量,透過共享的機制,讓需要的人,可以尊嚴、溫暖地被照顧到。

    如今全球化的衝擊下,貧富差距加大,隔代教養越來越多,共享精神透過「藝術待用券」重現江湖,幫台灣的下一代,編織未來的競爭力。

  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過:「學位、知識,都遠遠不夠成為新時代人才,唯有洞察、創意及無框架思考,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力」。

    藝術,是通往未來的創意引線。

   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在自傳說,影響他設計創意最深的是「披頭四、巴布狄倫、莎士比亞與柏拉圖,尤其是《李爾王》,我百看不厭」;他希望自己站在藝術和科技的交會處,讓產品不僅是科技,而是人性化跟優雅。

    藝術激發了賈伯斯想像力,10年前iPhone以最人性的姿態現身,至今獨霸全球,也改變了世界溝通模式。

    同樣啟動10年,紙風車也希望台灣透過更多藝術實踐,翻轉下一代的創意力與想像力,才能擺脫代工宿命,孵出自己的賈伯斯。